为什么想去以色列?
提到以色列 ,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 中东 、战乱、巴以冲突,这些新闻报道上频频出现的字眼。而当我抵达以色列之后,发现这里其实跟新闻中描述的并不一样。不可否认,去之前确实对安全问题有隐隐地担忧。很多时候,误解往往源于陌生。外界长期以来的各种报道与传闻早已先入为主的侵占了我们的认知,而亲身去经历、去感受是打破固有认知最直接的方式。
网上找的一张关于中东巴勒斯坦地区地图,以色列位于地中海东南方向,北靠黎巴嫩 、东临叙利亚和约旦 、西南方为埃及 。
(相关资料图)
第一次关注以色列这个地方是源于几年前看过的一本叫《 中东 死生门》的书,书的作者叫周轶君,曾是常驻以色列加沙走廊的国际记者。书中记录了她从事战地记者期间,行走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加沙地带的所见所闻所感,客观地呈现了一个旁观者眼中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,算是满足了一直以来我对中东这片土地的好奇心。
特拉维夫-雅法,拥有古老与现代两张面庞
我们一行有三个小伙伴,约好 以色列 会合。27号一早抵达 特拉维夫 后,与小伙伴酒店会合。天气果然如预报中一样,阴云密布过后随即大雨滂沱。
特拉维夫
休整过后,开启了我的 以色列 第一站—— 特拉维夫 闲逛,走走停停。
特拉维夫区
雅法古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,公元前5000年这里就有人类居住,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成为 地中海 岸的著名港口。“雅法”在希伯来语中是“美丽”一词的谐音,因为这里风景绝佳,秀丽如画。此时的雅法古城,虽然没有阳光装点,依然处处散发着优雅的气息,记录着千年岁月的故事。
特拉维夫
十二星座许愿桥,和小伙伴来到各自的星座前许了愿。
特拉维夫
地中海边蓝色塔顶老灯塔 ,据说现在成了清真寺的宣礼塔。
特拉维夫
老城的背后是这座城市的另一面,浪漫、激情、自由、充满活力的 地中海 海滨,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国际大都市 特拉维夫 ,形成一种古老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。自由、活力、浪漫这些词统统都是这座城市的写照。男女老少皆如此,即便是在寒冷的腊月。
特拉维夫
此时的海面,看似很平静。特拉维夫 -雅法走过千年,历经岁月的雕琢,留下了最古老的模样,同时又多了副新的面庞。
特拉维夫
特拉维夫
海法与阿卡,热闹喧嚣与安宁平静
安息日搭乘阿拉伯人运行的大巴从特拉维夫来到海法 。出发前还是倾盆大雨,到达 海法后却是晴天。原本以为下雨天寸步难行,没想到竟有意外惊喜。放晴后的海法小城显得格外干净。
海法
仰拍巴哈伊空中花园,雄伟壮丽由目及心。遗憾没能上去,但愿下次可以登顶。
巴哈伊阶梯花园
夜游阿卡古城,下午6点多街上便无人。相比于海法 ,这座小城的似乎更显安宁平静。
阿卡
采法特,犹太人的安乐小城
采法特,是一个犹太人聚居的小城,随处可见两鬓扎辫的犹太小孩。如果说用什么词形容犹太人,我觉得可能清冷比较符合吧。多数犹太人不太会主动对人表现出特别热情,但如果你向他们寻求帮助,他们通常都是非常热心友好。29号当天我们计划是早上从 海法 去采法特、提比利亚,晚上直接从提比利亚回耶路撒冷住,去采法特和提比利亚要带着行李玩。 以色列很多城市都是典型的山城,采法特也是。虽说前两天戴着护膝也爬上爬下走过不少陡坡,但是要拖着行李负重前行确实费劲。我们询问了车站等各个地方都没有行李寄存的地方,就在小城一个玩具店门问了位当地姑娘,是否可以把行李箱寄存在他们店里,小姑娘很爽快的答应了。说实话当时也没想过会不会丢,也许是出于人与人之间本能的信任,我觉得既然人家可以信任我们,二话不说答应帮我们,我们也应该给予同样的信任。逛完回来取行李时,听店家说起他们家的玩具大部分是来自中国 。
采法特
采法特要塞
提比利亚,约旦河受洗与重生
来到提比利亚,匆匆观摩基督徒约旦河受洗仪式,信众们受洗前的激动和受洗后的看似释然。
提比利亚死海,世界上陆地海拔最低点的漂浮
死海位于以色列 、巴勒斯坦 、 约旦 交界,湖岸是地球上已露出陆地的最低点,有“世界的肚脐”之称。死海湖中及湖岸均富含盐分,鱼儿和其他水生物都难以生存,水中只有细菌和绿藻没有其它生物;岸边及周围地区也没有花草生长,故人们称是为“死海”。
伯利恒,一念一墙
伯利恒是位于巴勒斯坦南部的城市,目前由以色列控制着该地的进出口,而日常行政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进行管理。 伯利恒以穆斯林占多数,同时拥有巴勒斯坦地区的第二大基督徒社区。 伯利恒是耶稣降生地,是基督教圣地,建有耶稣诞生教堂,地位仅次于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。
伯利恒之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巴以隔离墙。满是涂鸦的隔离墙,各种反战的呼吁,世界和平 !
Dear Slim,I wrote you but you still ain"t callin.
I left my cell,my pager and the White House phone at the bottom.
伯利恒的“星巴克”,老板似乎看出我们是中国人,从屋里取出了五星红旗。
也许最直接了解当地人生活面貌的方式,就是逛一逛当地的集市,巴勒斯坦伯利恒大巴扎热闹接地气。
斑驳的城墙, 幽静的小巷,似乎是家的模样。
圣诞教堂,希望神可庇佑这片土地灿烂光芒。
耶路撒冷,多元与包容,文明与现代
“世上若有十分美,九分都在 耶路撒冷 ;世上若有十分哀愁,九分也在 耶路撒冷 。”被各大旅游头条宣传过无数遍的 耶路撒冷 ,三大宗教的圣地,曾经的世界中心,是我此行的最想拜访的地方。“ 耶路撒冷 ”在希伯来语中意为“ 和平 之城”,然而这座 和平 之城历史经历却并不 和平 。3千年来经历了37次被占领,19次重建,8次被屠城,从来没有像她名字一样 和平 过。
耶路撒冷西墙,又叫哭墙,是耶路撒冷旧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,也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,由大石块筑成。千百年来,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 耶路撒冷 时,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,哭诉流亡之苦,所以被称“哭墙”。西墙下祷告的信众,据说祷告时每念到一次神的名字就点一下头。
位于男士祷告区右侧的女士祷告区。
该是祷告完回家的正统犹太教父子。
偶遇前来西墙的年轻军人小哥哥小姐姐。
橄榄山, 耶路撒冷 的宗教圣地,除分布旧城各区外,在这神圣城市的周边,也是满布圣经记载之所在,是耶稣曾经布道的地方,周围遍植橄榄树。不上橄榄山,不知道圣城的味道。登顶橄榄山俯瞰,想起了 以色列 的第二国歌,金色的 耶路撒冷 。
耶路撒冷老城内阿拉伯集市,人来人往的行人。
跨年当晚去当地人口中的耶路撒冷最热闹的地方马哈尼·耶胡达市场闲逛。
由于太喜欢《辛德勒名单》,返程的最后一天,专门来到奥斯卡·辛德勒墓前,放了一块小石头,了结此行的一个小小心愿。
最后一站,赫茨尔山下的犹太大屠杀纪念馆。该馆是1953年为了纪念二战中死于德军集中营的六百万犹太人而建。纪念馆包含一间纪念堂、一个历史博物馆、一个画廊、一间"名字堂" 、一座档案馆、“毁灭社区的山谷”、一座犹太教堂、及一个教育中心。这里是以色列 非常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可以看到有很多孩子、学生甚至是枪不离身的大兵到这里缅怀历史。
写在结束前
说起这次出行,也算有点小插曲。出发前因为滑雪扭伤,导致左膝内侧副韧带损伤,遵遗嘱绑支具4周(由于支具无法弯曲,出发前换成了护膝,支具随身装箱)。因这事纠结了一阵子要不要取消行程,可当准备好一切,满怀期待要去做一件事的时候,突然发现期待即将落空,那个时候的内心简直万马奔腾。也许人往往是这样,越是发现可能没办法去做的事,就越想去做。在纠结来纠结去之后,最终下决心去了。好在不虚此行。由于时间原因,这次的行程安排相对比较紧凑,希望下次来可以节奏慢些,有机会可以去基布兹生活一段时间。